在劉良看來,跨界整合不僅為石材行業提供了多種可能,同時也讓其他行業看到石材的美,觸發更多的靈感。豪華家居拉卡薩的CEO&設計總監Henry Zhu曾在參觀五號倉庫體驗館之后表示,將會廣泛地使用石材元素作為其家居設計的主要元素,使石材進入到家居產品設計系列,與英良合力開拓石材與高端家居廣闊的合作前景,推動石材與家居更好的融合。同一時間,英良與時裝界中國“高定第一人”郭培達成合作,借力拉卡薩國際家居CEO&設計總監Henry Zhu,以及戴維國際設計David Chang的行業力量,共同打造一款“郭培之家”產品,將石材更廣泛地推向時裝界、家居界和設計界。就在7月初,英良聯手郭培最新研制出的半寶石高定鞋驚艷亮相法國巴黎高定時裝周,真實實踐和強烈呼應了石材跨界時尚發展理念。
對于石材未來在時裝、家居、設計界的融合發展,劉良有著極大的期許與熱忱。在他看來,在未來共享經濟的時代之下,跨界合作是石材延續和發揚其生命力的必然,石材與時裝、與家居空間、與建筑設計相結合,將助力石材發揮其社會價值,讓更多不同行業的人感受到這種自然之美所帶來的敬畏與壯麗。“泛家居為石材行業打開了一扇門。它給了英良方向,也讓我萌發了很多新的思路。”劉良說道,燈具、衛浴、家具等行業其實也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并且走在我們前面。他們有各種渠道走進千家萬戶,石材行業是時候主動地跨出這一步向他們借鑒學習,并且實現優勢互補,點對點的跨界合作,最終帶來的一定是1+1>2的效果。
文化升級
石文化博物館的使命
如果說未來石材將會以怎樣的方式被銘記,水頭又將留給世界怎樣的標簽,劉良給出的答案是“文化”二字,而它的具象表達,則是世界石文化博物館。
▲石材博物館效果圖
全球首個石材博物館,這是劉良對石材界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承諾。如今,距離他許下的承諾已經過去了五年。在這五年時間里,劉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忙。
“昨飲羅國水,今觀瑞士雪,疾奔意國地,抱得美石歸。”這是今年4月份,劉良在意大利一行之中在其朋友圈中的“有感而發” ,名曰《石途》。在這段行進中,從米蘭赴羅馬尼亞,在羅國往返二千余里探礦山,再自布達佩斯特,經千余公里返米蘭,又驅車百余公里赴瑞士邊境,尋得珍石。這近五千公里之奔波,劉良僅花了三天時間。
從業20多年里,劉良走過的石材礦山怕是連數都數不過來了。走礦山,覓美石,早已成為他石途中的標配。那一段段礦山歲月筑成博物館的基石,是“石文化博物館”想法萌發時的最初雛形。然而,隨著劉良尋石版圖的擴大,為了尋找一塊觸動人心的石頭,游走于全球各個角落,收獲黝黑似石的皮膚的同時,他也收獲了人與石,人與自然的領悟——在憶人類古今和與石頭對話之間,在不斷否定、推翻和重塑之間,他找到石文化博物館的意義。
“石材是整個地球最忠實的記錄者,它有46億年的歷史,但至今還沒有人完整地去講述這個歷史。而當我把一塊石頭的千年甚至上億年的歷史呈現在你的面前,那時候你消費的石材產品,就不僅僅是它的硬度、顏色、紋理,而是它的文化。這便是我投資建設世界石材博物館的一大原因。”劉良將博物館分為地質館、人類館、現代藝術館等幾大板塊,館內將收集數百種石材珍品,每樣石材珍品集豐富藝術收藏品與奢華石材賞析為一體,力爭盡善盡美成為國家級博物館。
而作為全球首個石材博物館,在前無古人的基礎上,從寫書到整體構架,再到博物館裝修,劉良整整花了五年時間學習并挖掘石材文化。他專研地質學、人類學、藝術等領域的學問,他苦背學術單詞,只為能更深入地與學者、專家交流學習,去完善博物館的每一個章節。
在劉良的博物館尋石之旅中,俄羅斯的馬賽克工藝,巴西的寶石魅力,巴黎盧浮宮的石頭文明,柬埔寨古建筑的佛教藝術,摩洛哥化石的經久相承,撒哈拉沙漠隕石的神秘世界,侏羅紀世紀的千姿百態……每一個篇章,都將滲透到石文化博物館的每一個角落。而在劉良的朋友圈里,“再見武漢,下一站合肥!再見合肥,下一站:上海!再見上海!下一站:廈門!”也已經成為了他與自己的接力賽,為每一個夢想的腳步打卡,在一次次震撼與發現中豐富羽翼。
“當你站在巨石建成的神廟前,夕陽照射下,時光與記憶交織滲透出的厚重質感,任何人都無法抵擋這種莊嚴肅穆。再高貴的頭顱都會不由自主地低下,匍匐膜拜。”這樣的敬畏之心與信仰,也許只有在真正見證石頭那至高無上的力量之后才能由衷地感悟。而這正是劉良的希冀。他希望用這么多年的積累和這五年的學習與感悟,從第一塊巖石的誕生,到宇宙生命大爆發,到侏羅紀白堊紀生物滅絕,到人類起源至今,以完整的脈絡來講述石材46億年的故事,讓每一位進入博物館的人都能感受來自石頭文化的偉大,去敬畏,去仰視。
很快,這個故事就會展開。就在6月份,劉良在推翻了幾個博物館的設計方案后,終于被一句“讓進入博物館的人能夠仰望石頭”所打動,與一位哈佛大學深造的中國建筑師達成默契,開始了博物館的設計工作。劉良告訴我們,所有框架已搭建完成,年底將會完成地質館的裝修,在明年廈門石材展期間,這個博物館將正式與大家見面。
▲在明年廈門石材展期間,這個博物館將正式與大家見面
等待的時間是漫長的,但對劉良而言,這個過程是必然的。這個即將成為世界首個石文化博物館的產物,是石材行業的文化火炬,是提升水頭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高度的象征,是英良文化升級戰略之中的一部分,是英良集團發展的基石。之于劉良,是使命,唯有極致,方不負心之所托。
自我升級
石頭人到石僧的修行之路
今年6月,在主題為“UP 向上”英良集團的2017高層管理年中會上,劉良以“始終牢記石材是我們的主業,今后,我們也將堅定不移地‘以石材為主業’,繼續乘風破浪”為英良的上半年畫上圓滿的句號。
▲英良集團2017高層管理年中會
從原材料,到產品,到品牌,到生活方式,再到文化,石材貫穿著劉良的人生。在他的多重身份里,每一項都與石材有關。出席重大活動之時,他是全國工商聯石材商會副會長,福建省石材商會副會長,廈門山東商會會長,亦是英良集團董事長;在石材圈里,他是石材品牌升級第一人,是石材創新領軍人物,是石材轉型升級的典范,亦是諸多石材人心中的“前輩”;在公司,他是領導者,是上萬名員工前進的指明燈。榮光加冕,是對他輝煌的見證,如今一身戎馬,在帶領公司往前沖之外,一心只想成為一名博物館的館長。正如他所說,“在許多的頭銜里頭,最想做的是印象五號石文化博物館的館長;在眾多的稱謂里頭,最喜歡的石文化布道者。”從石頭人到石僧,變的是心境,是路程,不變的是信仰。
“這一路上,我放棄了很多”。說這句話的時候,這位以“石僧”自居的石材博物館館長并無任何惋惜之意。“本來一個企業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就是一個從繁就簡的過程,我很相信:人生就是這樣,剛開始需要很多很多,但最后發現交心的朋友越來越少,參加的聚會越來越少,愛吃的菜也就那兩種。”而在為數不多熱愛的事物中,對石材的堅持也就變成了一種奢侈。
▲“石僧”劉良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這一生,劉良選擇“只訴溫暖不言殤”。或許在將來的某天,泡開一盞茶,翻閱一本書,恰好翻到年輕時在水頭小鎮闊談抱負時的稚嫩與張揚;啟一壺陳釀的酒,上了年紀的他與石友恰有三兩故事可以下酒,關于石材,關于夢想,關于修行。只是關于未來,石材行業的未來,自己的未來又有何人知曉?此時此刻,能堅持所愛,為石材而奮斗著,為夢想而堅持著,何嘗不是三生之幸呢?
編后語
自2013年石材行業整體遇冷之后,“轉型升級”開始成為行業主旋律,如今在各種壓力急劇爆發之下,石材行業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越來越多的石材企業被動或是自主地加入這個大舞臺,尋找自己的角色,在拉開序幕的時候本色上演。這其中,有人脫穎而出,有人黯然離場,有人平淡無奇,有人亦趨亦步……劉良用他的方式,堅持“整體跟隨,局部超越”的理念,以“創新領軍人物”的責任使命,走在升級前端,演繹石材之路的每一次高潮迭起,與更多堅持不懈的石材人共同探尋未來
石材發展之路,推動石材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來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