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導讀
來源:石邦
最近,在石材相關行業工作多年的陳小姐開始裝修自家的房屋,本以為自己對石材市場了解得足夠透徹,但在實際購買、安裝的過程中,她卻發現買石材和安裝石材都不是擺在明面上的事,反而更多的是不透明的“數字游戲”在操控著這個市場。
其實,消費者遇到這種不透明的價格問題不是個別現象,與石材打交道多年的“老手”陳小姐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更多不懂石材的終端用戶又將在家裝環節面臨怎樣的難題?本期《石邦評論》針對這一現象,亮出自己的觀點:石材市場少點“數字游戲”,多點真誠以待。
建材市場早已成了石材終端消費者最經常逛的交易中心,因為在這里,不僅能夠實現一站式采購,還能擁有更全面的比價空間,充分節約了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但如今,這個看似互利互惠的平臺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明碼標價≠實際入手價格,形成消費隔閡。幾十年的石材行業發展歷程中,留下了許多詬病,而價格戰便是其一。雖然價格戰存在于每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但給石材行業帶來的危害更為嚴重,有時甚至是以某個品種的利潤空間被過度擠壓,最終退出市場為代價。為了消除這種不良印象,多數大板市場打出“明碼標價”的旗號,意指向超市看齊,拉近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但其實,如今這種雖打著“明碼標價”旗號的商家,往往并不是這樣,在這些基礎上再打折,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公開秘密”。

買、裝價格各一半,加深用戶消費陰影。陶瓷每年走進家裝的營業額是石材的幾十倍,這在兩大建材領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除去陶瓷的運營模式更成熟,成長周期更完整、品種更豐富齊全之外,還有一點便是陶瓷領域的小成本安裝費用。同樣是裝飾材料,石材的安裝費用卻要比陶瓷高出一截,甚至更有“買石材和安裝費各一半”的說法。這對于消費者而言,顯然是又一不利因素,既要花錢買原材料,更要花高價格來安裝,這筆花銷形成了石材走進家裝的高門檻。
同一品牌不同商家折扣相差甚遠,買石材難上加難。貨比三家是每個消費者在采購過程中都會經歷的環節,但是石材這個特殊的市場顯得另類獨特。同一顆荒料產生的不同品級,同一品種的多個價位,甚至是同一級別同一品種不同商家之間的價格千差萬別,都給不知底細的石材消費群體出了道難題。因此,上文中提到的陳小姐因為新房裝修而發出“裝修房子簡直要了半條命”這樣的感慨,也便不難理解。

其實,綜合以上現象來看,會發現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石材市場上的一種變相價格戰爭,不管是明碼標價落實不到位,還是買、裝費用各一半這種營銷策略,亦或折扣價的“表里不一”,都暴露出石材行業中相互猜忌的“數字游戲”。
對此,《石邦》希望石材行業能夠多點真誠,少點套路,唯有將價格規范化,將石材品牌化,才能夠縮短認知鴻溝,有效增進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信任。這,才是石材行業應該要走的健康發展路。
來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