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富強之約:讓礦山像風景一樣秀麗多姿 —— 南安石材協會組團到建寧考察礦山側記

仲夏的陽光很熱情,都要把人們的皮膚曬出泡來的感覺。但這樣的灼熱感更加點燃的是一行資深石材人去探究在行業景氣指數嚴重下降的情況下,卻異樣火熱地逆勢崛起、傳奇般的這家企業與這座礦山的好奇心。
這一行人除了王清安會長夫婦,還包括從業接近三十年的東升集團總經理王金沙、光明石業董事長黃明經、民生銀行礦山專家吳旭升、采礦專業戶李忠輝、呂楚華、老石材人王建鋒、王幼治、新秀陳志偉等。發出邀請的是福建富強石材董事長彭宜斌。
彭宜斌也是個從業接近30年的老石材人,不過他為大家所熟悉,卻是在近兩三年的事。按他的話說,自從加入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DP中心的石材行業領軍企業總裁班(即石善班)后,他才意識到像以前一樣悄悄地挖礦、不與同行來往、不宣傳,賣多少算多少的做法已經不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于是,他開始空前重視宣傳和與行業人士交流、溝通,他漸漸地為人們所熟悉了,包括他的高瞻遠矚和十幾年前就開始未雨綢繆的對礦山的“綠色經營”。
驚艷,
寫在到訪者臉上
從晉江動車站到建寧,3個小時的車程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很快就度過了。南安石材協會的考察團到了建寧旅游酒店辦完入住后,稍作休息便向礦山出發了。

一條蜿蜒盤旋的嶄新而寬敞的水泥路從山腳下開始,穿梭于青山綠水之間,五A級景區的公路寬度估計也不過如此。無論多大的車輛,都可直接開到礦山開采現場。路的兩邊,滿滿地種著風景花樹,與山上的生態林,相映成景,賞心悅目。

▲考察成員參觀富強污水處理系統
富強公司的礦山開采污水,經他們與眾不同的處理、多重沉淀后,流出來的已是清澈見底,經檢驗已沒有污染和雜質。
車隊繼續浩浩蕩蕩向山上出發,只見一輛輛大卡車,滿載著珍珠藍荒料,往山下拉去。突然,車子有些顛簸,原來,車子已開到采石作業的現場,底下就是正在被開鑿的石礦體。



▲富強石材礦區
一行人下了車,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整個礦山就像一塊整體的巨大的包子,一面是人工鑿出的、主體沒有任何裂跡的峭壁;另一面是峽谷,下游,接壤的是紅色蘇區建寧。這是我們福建的母親河的發源處!別說現在國家發布了史上最嚴環保政策,即使在過去,有一絲破壞源頭的可能性都是政府和人民群眾所不能容忍的。值得慶幸的是,這塊風水寶地不但沒被破壞,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很好地保護起來了。站在這人工開鑿出來的平臺上,往低洼處往去,一泓彎彎的太極水,在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八卦山形的拱托下,閃耀著濃濃的國風國學之光。一位略知地理的老石材人不禁感嘆:好風水,好地理呀!
遠見,
鐫刻在這座開采了十多年的礦山上

那么,福建在高峰期曾經有多達300多座礦山,現在因環保問題,絕大部分已被勒令關停的情況下,為何富強經營的這座礦山開采了十幾年,無論是從上往下,還是從四面八方,都看不出這是一座一直在開采的石礦山呢?富強有什么訣竅?在一年多以前,筆者就采訪過彭宜斌,把他與眾不同的礦山經營智慧和未雨綢繆的一套做法分享給廣大石材行業同仁:十年前就開始保持一個傳統——每年正月開工前,公司所有人先一起種樹,把上一年挖掘的一層山體做好植被恢復,然后再接著開礦;國內獨一無二的污水過濾系統,讓偌大個礦山的開采,可以完全沒有雜質,不會造成水源污染;建起廢料尾料處理站,充分利用廢渣料,做成工業用、民用的碎石,完全消除開采礦山可能造成的任何污染。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企業家的良知,當然,還有那卓越的遠見和睿智,促使彭宜斌在國家環保政策正式出臺之前的好多年,就提前在做保護環境、恢復植被的工作。目前富強種的樹都已長成茂密的一片樹林了。也因此,2016年,礦山到期后,彭宜斌在各方政府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順利辦下了第二個十年的開采證。

▲富強石材礦區的游泳池


▲富強石材礦區的小木屋、觀景走廊
這第二個十年剛剛過去一年多,彭宜斌就投入6000多萬,從山下到最高峰,修了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并種下了更多的樹,同時建立大型碎石處理站,用于尾料的循環利用。山上還建了一個游泳池,一系列度假小木屋、觀景走廊等,那片富強公司種下的樹林,則用礦山上的石頭鋪出一條長長的紀念之路,兩側立著許多古代著名孝道故事為主題的雕像群,為礦山文化添置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富強石材舉行交流座談會
彭宜斌還向嘉賓們介紹了礦山保留的部分,將雕刻出建寧故事傳說中閩地圣母的雕像,把礦山轉型的方向緊緊地結合到當地的文化之中,為更好地弘揚當地文化而努力。

緬懷,
在這片先烈們浴血奮戰的土地上
通心白蓮子、黃桃、翠冠梨、白米飯,以及各種美味的有機蔬菜,讓來自水頭的賓客們胃口大開,感覺餐餐都是美味無窮,女士們大喊體重堪憂了。

若說那賞心悅目、形態各異的萬畝荷花亮煞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能夠忘卻炎炎烈日的威力。那么,參觀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卻讓我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感動于蘇區人民為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建寧縣是原21個中央蘇區縣之一,是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后的籌糧之地,第二次反圍剿的完勝之地,第三次反圍剿的決策之地,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中心,第五次反圍剿的重要戰場。建寧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前身為建寧縣革命史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反映紅軍五次反圍剿的歷史為主題的紀念館。


▲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
建寧是紅軍第一個山炮連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全國重點中央蘇區縣之一,于1931年-1934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3年-1934年為閩贛省蘇維埃政府駐地。是紅軍長征的發起地之一,在紅軍五次反“圍剿”過程中,又是紅軍重要的籌糧籌款地,被譽為“蘇區烏克蘭”,也是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最后大捷的決勝地,我軍炮兵和通信兵建制誕生地,這塊紅土地的先輩們以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先后有7000多建寧兒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血灑戰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度過了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十大開國元帥中,除賀龍、徐向前外的8位元帥均在建寧指揮過中央紅軍作戰,170位師(地)以上黨政軍干部在這里從事過革命實踐。

南安石材協會一行人,在導游的介紹下,感知了那段殘酷的歷史,也深感和平歲月的來之不易。有國才有家,國強家才盛啊!讓我們深切緬懷先烈們為國家、為家園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開創明天事業的新輝煌。

只要有石善班成員來訪,彭宜斌都會拿出班旗,拍下合影。此行也不例外。我們一行人有八個石善班成員,自然以石善的名義拍張特寫也是應該的。我們再一次驗證了石善的力量!
來源:天下石
7月27日,南安石材協會會長王清安,帶領十幾位協會成員,應邀前往建蓮之鄉——福建建寧,參觀和考察近兩年來在石材行業聲名遠播的一個礦山:位于紅色蘇區的富強石材珍珠藍礦山。

仲夏的陽光很熱情,都要把人們的皮膚曬出泡來的感覺。但這樣的灼熱感更加點燃的是一行資深石材人去探究在行業景氣指數嚴重下降的情況下,卻異樣火熱地逆勢崛起、傳奇般的這家企業與這座礦山的好奇心。
這一行人除了王清安會長夫婦,還包括從業接近三十年的東升集團總經理王金沙、光明石業董事長黃明經、民生銀行礦山專家吳旭升、采礦專業戶李忠輝、呂楚華、老石材人王建鋒、王幼治、新秀陳志偉等。發出邀請的是福建富強石材董事長彭宜斌。
彭宜斌也是個從業接近30年的老石材人,不過他為大家所熟悉,卻是在近兩三年的事。按他的話說,自從加入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DP中心的石材行業領軍企業總裁班(即石善班)后,他才意識到像以前一樣悄悄地挖礦、不與同行來往、不宣傳,賣多少算多少的做法已經不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于是,他開始空前重視宣傳和與行業人士交流、溝通,他漸漸地為人們所熟悉了,包括他的高瞻遠矚和十幾年前就開始未雨綢繆的對礦山的“綠色經營”。
驚艷,
寫在到訪者臉上
從晉江動車站到建寧,3個小時的車程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很快就度過了。南安石材協會的考察團到了建寧旅游酒店辦完入住后,稍作休息便向礦山出發了。

一條蜿蜒盤旋的嶄新而寬敞的水泥路從山腳下開始,穿梭于青山綠水之間,五A級景區的公路寬度估計也不過如此。無論多大的車輛,都可直接開到礦山開采現場。路的兩邊,滿滿地種著風景花樹,與山上的生態林,相映成景,賞心悅目。

▲考察成員參觀富強污水處理系統
富強公司的礦山開采污水,經他們與眾不同的處理、多重沉淀后,流出來的已是清澈見底,經檢驗已沒有污染和雜質。
車隊繼續浩浩蕩蕩向山上出發,只見一輛輛大卡車,滿載著珍珠藍荒料,往山下拉去。突然,車子有些顛簸,原來,車子已開到采石作業的現場,底下就是正在被開鑿的石礦體。



▲富強石材礦區
一行人下了車,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整個礦山就像一塊整體的巨大的包子,一面是人工鑿出的、主體沒有任何裂跡的峭壁;另一面是峽谷,下游,接壤的是紅色蘇區建寧。這是我們福建的母親河的發源處!別說現在國家發布了史上最嚴環保政策,即使在過去,有一絲破壞源頭的可能性都是政府和人民群眾所不能容忍的。值得慶幸的是,這塊風水寶地不但沒被破壞,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很好地保護起來了。站在這人工開鑿出來的平臺上,往低洼處往去,一泓彎彎的太極水,在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八卦山形的拱托下,閃耀著濃濃的國風國學之光。一位略知地理的老石材人不禁感嘆:好風水,好地理呀!
遠見,
鐫刻在這座開采了十多年的礦山上

那么,福建在高峰期曾經有多達300多座礦山,現在因環保問題,絕大部分已被勒令關停的情況下,為何富強經營的這座礦山開采了十幾年,無論是從上往下,還是從四面八方,都看不出這是一座一直在開采的石礦山呢?富強有什么訣竅?在一年多以前,筆者就采訪過彭宜斌,把他與眾不同的礦山經營智慧和未雨綢繆的一套做法分享給廣大石材行業同仁:十年前就開始保持一個傳統——每年正月開工前,公司所有人先一起種樹,把上一年挖掘的一層山體做好植被恢復,然后再接著開礦;國內獨一無二的污水過濾系統,讓偌大個礦山的開采,可以完全沒有雜質,不會造成水源污染;建起廢料尾料處理站,充分利用廢渣料,做成工業用、民用的碎石,完全消除開采礦山可能造成的任何污染。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企業家的良知,當然,還有那卓越的遠見和睿智,促使彭宜斌在國家環保政策正式出臺之前的好多年,就提前在做保護環境、恢復植被的工作。目前富強種的樹都已長成茂密的一片樹林了。也因此,2016年,礦山到期后,彭宜斌在各方政府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下,順利辦下了第二個十年的開采證。

▲富強石材礦區的游泳池


▲富強石材礦區的小木屋、觀景走廊
這第二個十年剛剛過去一年多,彭宜斌就投入6000多萬,從山下到最高峰,修了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并種下了更多的樹,同時建立大型碎石處理站,用于尾料的循環利用。山上還建了一個游泳池,一系列度假小木屋、觀景走廊等,那片富強公司種下的樹林,則用礦山上的石頭鋪出一條長長的紀念之路,兩側立著許多古代著名孝道故事為主題的雕像群,為礦山文化添置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富強石材舉行交流座談會
彭宜斌還向嘉賓們介紹了礦山保留的部分,將雕刻出建寧故事傳說中閩地圣母的雕像,把礦山轉型的方向緊緊地結合到當地的文化之中,為更好地弘揚當地文化而努力。

緬懷,
在這片先烈們浴血奮戰的土地上
通心白蓮子、黃桃、翠冠梨、白米飯,以及各種美味的有機蔬菜,讓來自水頭的賓客們胃口大開,感覺餐餐都是美味無窮,女士們大喊體重堪憂了。

若說那賞心悅目、形態各異的萬畝荷花亮煞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能夠忘卻炎炎烈日的威力。那么,參觀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卻讓我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感動于蘇區人民為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建寧縣是原21個中央蘇區縣之一,是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后的籌糧之地,第二次反圍剿的完勝之地,第三次反圍剿的決策之地,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中心,第五次反圍剿的重要戰場。建寧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前身為建寧縣革命史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反映紅軍五次反圍剿的歷史為主題的紀念館。


▲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
建寧是紅軍第一個山炮連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全國重點中央蘇區縣之一,于1931年-1934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3年-1934年為閩贛省蘇維埃政府駐地。是紅軍長征的發起地之一,在紅軍五次反“圍剿”過程中,又是紅軍重要的籌糧籌款地,被譽為“蘇區烏克蘭”,也是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最后大捷的決勝地,我軍炮兵和通信兵建制誕生地,這塊紅土地的先輩們以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先后有7000多建寧兒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血灑戰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度過了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十大開國元帥中,除賀龍、徐向前外的8位元帥均在建寧指揮過中央紅軍作戰,170位師(地)以上黨政軍干部在這里從事過革命實踐。

南安石材協會一行人,在導游的介紹下,感知了那段殘酷的歷史,也深感和平歲月的來之不易。有國才有家,國強家才盛啊!讓我們深切緬懷先烈們為國家、為家園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開創明天事業的新輝煌。

只要有石善班成員來訪,彭宜斌都會拿出班旗,拍下合影。此行也不例外。我們一行人有八個石善班成員,自然以石善的名義拍張特寫也是應該的。我們再一次驗證了石善的力量!
來源:天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