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溪水潺潺流向遠方,連綿的青山靜臥兩旁,空氣中飄來濃郁的桂花香……要不是看到路旁一座座已停產的石材廠,你絕對不會相信,這里就是曾經的石板材加工重鎮——連江縣蓼沿鄉。
作為蓼沿鄉的支柱產業,石板材加工此前每年為鄉里帶來財政收入1億多元。高峰時期,全鄉石板材加工上下游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可是,它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牛奶溪”、青山掛白、粉塵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要金山銀山還是綠水青山?蓼沿鄉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2016年底注銷關停全部石材礦山,并組織力量對礦山進行恢復治理。
時至今日,恢復治理將滿兩年,這個曾經“靠石頭吃飯”的鄉被“端掉飯碗”后何去何從?記者19日前往蓼沿鄉一探究竟。
一座山的變化
坐車沿著蜿蜒的山路顛簸而上,記者來到岐山村的一處礦山點。只見這里齊腰高的草,已蓋住原本裸露的山體巖石。
山體巖石裸露,植被嚴重受損,雜亂的廢渣堆場……蓼沿鄉副鄉長謝偉彬告訴記者,這是半年多以前這座礦山的樣子。青山掛白,是礦山開挖常見的“后遺癥”之一。目前,蓼沿正通過覆土綠化,慢慢療愈這個“后遺癥”。
“我們經過考察,專門為礦山治理引進了‘巨菌草’,采用的是福建農林大學專家的技術。”謝偉彬告訴記者,巨菌草植株高大、抗逆性強、產量高,只要一棵就能固定約一平方米的水土,是涵養水土的“利器”。“不僅如此,它還含有豐富的粗蛋白和糖分,是高產優質的菌草之一。用它作為培養料,可以栽種49種食用菌和藥用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謝偉彬說。
記者了解到,蓼沿鄉的30座礦山中,23座已經完成治理,剩余7座正在進行覆土綠化,全部采用巨菌草種植模式,預計年底全面完工。
一個人的轉行
進入溪東村,過了石橋,由岔路上山再走約10分鐘,記者來到一座臍橙園。眼下快到臍橙豐收的季節,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
這里是謝洪蘭和丈夫黃法春共同經營的春蘭家庭農場。“果園的收成年年都不錯,丈夫從礦山回來幫忙后,我們擴大了規模。”謝洪蘭告訴記者,她丈夫原是附近礦山的打石工人,隨著石板材行業的全面清退,必須另謀出路。兩人琢磨著,果樹種植收入可觀,比起礦山的活兒來也相對輕松,決定合力管理果園,今年他們還新栽種了1000多株果樹。
“不說礦山的空氣有多差,我整天就擔心他打石遇上意外。現在好了,聞著果香干活,輕松不少,掙得也多了。”謝洪蘭說,自從石板材業全面退出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溪水更加清澈了,“以前水里都是石粉,現在水里又能看到魚蝦了”。
好山好水育好橙。春蘭家庭農場有200多畝臍橙,每畝產量約2500公斤。“等到下個月臍橙完全成熟,各路批發商就會上門采購,自駕來采摘的游客也有不少。今年臍橙價錢不錯,又是個豐收年。”黃法春樂呵呵地說。
一家廠的易主
仙屏村口,一家石板材廠傳來“乒乒乓乓”的響聲。不是都關停了嗎,難道有人重操舊業?走進去,記者的疑團解開了。
原來,這家石材廠正在改建成茶油加工廠。來自連江縣陽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聶林芳和黃國濤,是這家廠的其中兩名新主人。
“看見那座山了嗎?那上面都是我們的油茶樹。”黃國濤指著遠方的山頭告訴記者,2011年,父親黃時晃放棄了建筑行業的高利潤,回到蓼沿鄉集合30名林農創立了合作社。經過數年的精心培育,合作社的2000多畝油茶樹已進入初產期,急需建廠來加工茶籽。
蓼沿鄉清退石板材行業后有不少工廠空置,他們看中了這家石材廠,并得到鄉政府的支持。“鄉里正在積極幫我們解決電力問題,相信很快就能落實。”聶林芳告訴記者,榨油設備已經訂好,待廠房地面硬化完成即可安裝開工。
聶林芳還帶著記者來到他們的油茶園,滿山綠油油的油茶樹上,結滿了油茶籽。“立冬后,樹上的茶籽就可采摘,運到新工廠壓榨了。看,油茶樹‘抱子懷胎’,不僅有即將成熟的果實,還有無數含苞欲放的花蕊,這些可都是明年的果實,來年收成一定更好!”聶林芳希望,茶油加工廠對蓼沿挺過轉型陣痛能有所幫助。
來源:福州日報記者 黎倫俊 蔣雅琛/文 葉義斌/攝
作為蓼沿鄉的支柱產業,石板材加工此前每年為鄉里帶來財政收入1億多元。高峰時期,全鄉石板材加工上下游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可是,它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牛奶溪”、青山掛白、粉塵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要金山銀山還是綠水青山?蓼沿鄉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2016年底注銷關停全部石材礦山,并組織力量對礦山進行恢復治理。
時至今日,恢復治理將滿兩年,這個曾經“靠石頭吃飯”的鄉被“端掉飯碗”后何去何從?記者19日前往蓼沿鄉一探究竟。
一座山的變化
坐車沿著蜿蜒的山路顛簸而上,記者來到岐山村的一處礦山點。只見這里齊腰高的草,已蓋住原本裸露的山體巖石。
山體巖石裸露,植被嚴重受損,雜亂的廢渣堆場……蓼沿鄉副鄉長謝偉彬告訴記者,這是半年多以前這座礦山的樣子。青山掛白,是礦山開挖常見的“后遺癥”之一。目前,蓼沿正通過覆土綠化,慢慢療愈這個“后遺癥”。
“我們經過考察,專門為礦山治理引進了‘巨菌草’,采用的是福建農林大學專家的技術。”謝偉彬告訴記者,巨菌草植株高大、抗逆性強、產量高,只要一棵就能固定約一平方米的水土,是涵養水土的“利器”。“不僅如此,它還含有豐富的粗蛋白和糖分,是高產優質的菌草之一。用它作為培養料,可以栽種49種食用菌和藥用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謝偉彬說。
記者了解到,蓼沿鄉的30座礦山中,23座已經完成治理,剩余7座正在進行覆土綠化,全部采用巨菌草種植模式,預計年底全面完工。
一個人的轉行
進入溪東村,過了石橋,由岔路上山再走約10分鐘,記者來到一座臍橙園。眼下快到臍橙豐收的季節,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
這里是謝洪蘭和丈夫黃法春共同經營的春蘭家庭農場。“果園的收成年年都不錯,丈夫從礦山回來幫忙后,我們擴大了規模。”謝洪蘭告訴記者,她丈夫原是附近礦山的打石工人,隨著石板材行業的全面清退,必須另謀出路。兩人琢磨著,果樹種植收入可觀,比起礦山的活兒來也相對輕松,決定合力管理果園,今年他們還新栽種了1000多株果樹。
“不說礦山的空氣有多差,我整天就擔心他打石遇上意外。現在好了,聞著果香干活,輕松不少,掙得也多了。”謝洪蘭說,自從石板材業全面退出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溪水更加清澈了,“以前水里都是石粉,現在水里又能看到魚蝦了”。
好山好水育好橙。春蘭家庭農場有200多畝臍橙,每畝產量約2500公斤。“等到下個月臍橙完全成熟,各路批發商就會上門采購,自駕來采摘的游客也有不少。今年臍橙價錢不錯,又是個豐收年。”黃法春樂呵呵地說。
一家廠的易主
仙屏村口,一家石板材廠傳來“乒乒乓乓”的響聲。不是都關停了嗎,難道有人重操舊業?走進去,記者的疑團解開了。
原來,這家石材廠正在改建成茶油加工廠。來自連江縣陽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聶林芳和黃國濤,是這家廠的其中兩名新主人。
“看見那座山了嗎?那上面都是我們的油茶樹。”黃國濤指著遠方的山頭告訴記者,2011年,父親黃時晃放棄了建筑行業的高利潤,回到蓼沿鄉集合30名林農創立了合作社。經過數年的精心培育,合作社的2000多畝油茶樹已進入初產期,急需建廠來加工茶籽。
蓼沿鄉清退石板材行業后有不少工廠空置,他們看中了這家石材廠,并得到鄉政府的支持。“鄉里正在積極幫我們解決電力問題,相信很快就能落實。”聶林芳告訴記者,榨油設備已經訂好,待廠房地面硬化完成即可安裝開工。
聶林芳還帶著記者來到他們的油茶園,滿山綠油油的油茶樹上,結滿了油茶籽。“立冬后,樹上的茶籽就可采摘,運到新工廠壓榨了。看,油茶樹‘抱子懷胎’,不僅有即將成熟的果實,還有無數含苞欲放的花蕊,這些可都是明年的果實,來年收成一定更好!”聶林芳希望,茶油加工廠對蓼沿挺過轉型陣痛能有所幫助。
來源:福州日報記者 黎倫俊 蔣雅琛/文 葉義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