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名揚中外,名滿全球,素有“世界石雕之都”、“中國雕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等美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雕藝產業是惠安傳統優勢產業之一,亦是惠安建設“惠女、惠建、惠雕”的“三惠”人文品牌核心產業之一。惠安全縣雕藝企業達上千家,從業人數近10萬人,年產值近300億元,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經濟效應。
惠安石雕產業給當地帶來各項美譽以及經濟效益的的同時,也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挑戰,對此,惠安縣積極應變、主動求變,自2017年起全面啟動石雕行業轉型提升行動,累計關閉取締579家、整改提升329家、整合提升15家、轉產28家石雕加工企業(含作坊),全面推動石雕行業綠色集約發展,順利實現規模總量和質量效益“雙提升”目標。
崇武古城 (鄧文祥 攝)
疏堵結合,破解環保民生共融難題
一是咬定青山,壯士斷腕。對違反環保、安全等法律法規的579家“小、散、亂”石雕企業嚴格按照“兩斷三清”標準一關到底,并建立常態化巡查、日用電監測等工作機制,嚴防“死灰復燃”現象出現。
二是資金貼補,平穩退出。出臺關閉退出補助政策,對在規定時限內主動關閉退出的企業,按廠房面積和設備數量予以補助,累計兌現貼補資金364萬元,暖心幫扶企業平穩過渡。
三是穩住就業,托底民生。搭建再就業平臺,及時把崗位需求信息傳遞給群眾,引導2000多名關停企業員工到規范石雕企業再上崗,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精雕細琢,提升綠色集約發展水平
一是立定標準,嚴進嚴管。委托國家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制定出臺《惠安縣石雕行業標準化導則》,對準入條件、污染防治、勞動安全、職業健康等方面作出科學界定,以標準化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圖片
石雕行業標準化導則宣貫會
二是聯合監督,設施提級。對整改提升類企業實施環保安全設施設備改造專項督導,累計引導企業投入資金超1.3億元,完成粉塵車間封閉整改560個,安裝除塵設施5400臺(套)、消音鋸片2700片,新設固體廢物堆放場所299間,完善雨污分離299家,實現環保設施設備提質升級。
防塵設施整改
三是成片規劃,集約發展。在山霞鎮規劃用地1300畝打造惠安雕藝循環經濟產業園,采用“工業地產模式”為石雕企業提供租購一體集中加工場所,植入金融、物流、設計、線上銷售平臺等衍生服務業態,加快促進產業綠色集約高效發展。
產業園設計圖
百花齊放,孕育古今文化傳承品牌
一是以人為本,筑雕之魂。組建省級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惠安雕藝文創園),打造梯級大師隊伍,涵蓋3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8名中國石木雕藝大師、40名省大師、63名省名人、63名市工藝美術大師、1000多名中高級工藝美術師、135家大師工作室,凝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核。
二是產教融合,孕育新人。設立雕藝人才之家、雕藝文創人才基金,匯聚榮廣雕刻藝術研究院、鼎立雕藝設計研究院、南派雕刻藝術研究所以及近30家美院教學實踐基地,培育新時代雕藝傳承人。
三是聯通世界,享譽內外。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連續6屆舉辦國際性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高規格舉辦全國石雕職業技能競賽、影雕創作現場技能大賽等多項活動,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300多場次知名展會、獲獎1000多件,持續提升惠安雕藝影響力和美譽度。
圖片
鼎立藝術館 (陳峻峰 攝)
(來源:惠安縣府辦)
惠安雕藝循環經濟產業園介紹
圖片
項目總投資額約20億元,占地約1300畝,選址于惠安縣山霞鎮。本項目將以“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招商、統一運營、統一營銷”的“五統一”模式,進行園區的開發建設,實現園區的統一規劃、建設與管理運營,推動產業園區的快速落地。
產業園區將以環保生產為根基,推動惠安雕藝產業的環保生產水平更上一級臺階,徹底解決當前存在的零散企業生產污染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合理的功能分區,實現環保的集中整治與土地的集約利用,促進惠安雕藝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此外,園區將進一步融合雕藝產業的文化屬性,深挖石雕產業的文化屬性,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建設成國內示范性的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并促進惠安傳統石雕產業的整體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