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是天然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缺陷,尤其是顏色上的差異普遍存在。同名稱的不同塊的料,同一塊料和同一匝大板,甚至同一件大板都存在顏色、紋理的差異。因此,石材產品的加工必須把材料用好,才能使加工出來的產品不會因為料的問題被客戶拒絕收貨,或引起糾紛。圖1都是金蜘蛛料,但三張圖片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紋理。如果使用時不認真分類、規劃,做出的效果就很難讓客戶接受了。如何用好石材做好效果,牢記這“十字方針”。
圖1
一、“精”
精挑細選:依據生產加工單上平面圖、立面圖及石材產品加工質量標準精心挑料。精挑細選料并不是說所挑選之料都是最好的,而是按平面圖、立面圖進行挑料。要用好料之處必須是好料,而可以用差料之處就挑選有石材缺陷的料放在隱弊和不顯眼之處??蛻粲刑峁影宓?,比對樣板挑料。達不到客戶質量要求的,及時與工程技術部門,銷售部門溝通,解決。加工車間無權自作主張用料。圖2、圖3顯然沒有遵守這個原則進行。
圖2
圖3
二、“足”
備料要足夠:一項重大工程,備料要足,并留有余量。忌“豬八戒”滑西瓜皮式的備料方式,做到哪里,料備到哪里。備料必須做到“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所謂“統籌兼顧”即既要考慮板材加工的石材用料,又要考慮到異型產品的石材用料,保證板材與異型產品同種材料的顏色、紋理的一致性;“綜合平衡”即一項工程出現不同的立面或平面,而這些立面和平面又處在同一平面區域內如何使用材料,以保證同一區域內石材的顏色、紋理的基本協調一致。圖4右邊的圓弧板與平板顏色、紋理完全不同,嚴重影響了整個裝飾效果,違背了本條原則。
圖4
三、“規”
細致規劃料:認真、細致做好用料規劃。用好石材的重點在“用料規劃”,在生產加工前必須依據挑選的石材的特點,認真、細致做好用料規劃,控制用料數量,做到心中有數。好料用什么部位,差料用于什么部位。確保好料用在建筑物的重要位置,差料置于次要位置。圖5排出的板色差如此嚴重,應該是在用料規劃上出了問題,違背了該條原則。
圖5
四、“嚴”
用料嚴管理:車間加工各班組嚴格按用料規劃生產加工,每個環節發現了用料存在問題時及時反饋給本班的班長、或車間主管。加工中材料報廢了嚴禁私自補料,導致補料顏色、紋理對不上,出現“補丁”現象。圖6整個墻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六角星那里出現了一塊補丁,有點大煞了風景,遺憾。
圖6
五、“細”
細心、細心切好板:前面5個原則做得再好,如果切板員工不細心切板,切壞錯了或切壞了一塊,最后的效果就可能發生大的變化。圖7的排板效果非常好,紋理連接一致,沒有斷紋,說明了切板的員工很認真、細致。如果切板的員工粗心大意,其中一片板切錯了,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達不到排板的效果。
圖7
六、“控”
過程全控制:控制從挑料、開料、規劃、切板、排板、磨邊、造型、打磨拋光、包裝的整個生產加工過程。圖8無論從圓弧板,還是門套線條、梁上的板材都存在很大的色差,違背了“控”這個原則,因此做出的整個效果就非常差了。
圖8
七、“排”
認真排好版:排版有手工排版和電腦排版版軟件。無論用什么方式排版都要認真做。手工排版較為盲目,排版人員大多只抽一匝板中的第一塊來排版,這種排版的方式粗放,只適合那種性能穩定的石材,一旦被排的石材顏色、紋理發生變化時,排版的效果就出問題了。電腦排版軟件排版效果好,通過看圖庫的大板照片,了解大板表面質量,對每片大板進行排版,并且可以在電腦上看到排版的效果,確保排版效果好,用料最佳。圖9為電腦排版軟件的排版效果,從圖9可以看出排版的效果很好,這是手工排板難以做到的。
圖9
八、“卡”
卡住材料檢驗關:產品終檢人員在產品全面檢驗時要卡住材料檢驗關,發現產品中顏色、紋理嚴重不符合的,堅決對不合格的材料持否定態度,不放行。圖10中的A1、A2、A3這三件板明顯與周邊的板顏色差異大,產品檢驗人員檢驗到這種情況時要毫不猶豫地卡住關,不難接收三片板,開單補料。車間補料時注意憑周邊材料的顏色補料,不要隨意了。
圖10
九、“換”
不合格的料堅決更換:要忍痛割愛,對加工、排板中發現的不良料堅決換,達到好的效果。圖11中的A1、A2、A3三片板不是被東西壓住的話,為了保證整個面的裝飾效果,盡管這幾片板的尺寸大,要浪費一定的錢,但是要決心更換。
圖11
十、“饋”
反饋要及時:加工中的用料異常情況及時向上級部門、工程技術部門、銷售部門及時反饋,求得他們的協助,及時解決生產加工中用料異常情況,不要因用料異常影響了生產加工的正常秩序,材料質量達不到時的情況下死扛硬挑地加工,做無味的浪費。圖12中云線圈起來的地方用料實在差異大,外墻的立面面積大,如果因為這些產品客戶不接受,對加工企業來說損失大,企業的名聲將受到影響。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在產品沒出貨前就與客戶溝通好,征求客戶同意后再發貨給客戶。
圖12
本文闡述了石材“用好料”的十個原則,有些原則是相互聯系,共同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充分理解,靈活運用必定對石材產品用好料也很大的幫助的。
圖13
作者 | 晏輝 來源:石材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