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問題不少
我國雖然已經成為石材生產、消費雙項排名世界第一的國家,但國內石材企業以及消費者普遍缺乏品牌意識,有自有品牌的企業寥寥無幾。不少石材企業沒有把品牌發展納入企業發展規劃中,在經營過程中往往只重視產品價格、產品銷售等方面,不重視品牌建設。
“國內的出口產品主要以初加工為主,沒有品牌,沒有話語權,再加上不少產礦國家近年也大力發展石材的加工生產。出于對成本及運輸費用的考慮,很多國際買家開始轉為直接從礦產國購買加工后的石材產品。”南安一石材企業負責人說。
石材行業集中度不高,上規模的石材生產企業集團較少,多為私營和家庭作坊式的工廠。檔次總體偏低,產品同質化嚴重。同時,小型石材企業整體技術裝備落后,效率低,質量不高。
庫存一直以來是石材企業最頭疼的問題,不僅難以動銷,還會帶來資金壓力。由于石材行業的特殊性,庫存問題一直難以解決,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周轉壓力。特別是受經濟不景氣及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石材業發展速度放緩,庫存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記者在南安看到,不少企業倉庫存放著不少荒料石,甚至堆到了路邊。據了解,為了取得不可再生的境外礦產資源,泉州石企紛紛與境外礦主簽下包礦協議,不論開采出多少荒料石,統統買回國加工出口。但由于近年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出口訂單下滑,石企手中掌握的大量原材料成了燙手山芋,堆積在倉庫,這種情況又加劇了同行價格競爭。
依據行業機構的初步測算,庫存量的安全比例最多不能超過年銷售額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