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生態環境部組建的6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將于近期陸續進駐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云南、寧夏等10省(區),對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并針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督察。
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污染防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關乎民眾獲得感。為了跟污染宣戰,不惜祭出鐵腕治污的高壓推進手段,無可厚非。
但有些地方的治污打開方式卻有些不對勁:平時疏于監管,對污染睜只眼閉只眼,甚至養癰成患;到了督察入駐時,立馬變了面孔,奉行起“嚴”字訣……政策口徑寬緊的驟然切換,基層治理在“不作為”和“亂作為”兩個極端的游移,讓很多企業叫苦不迭,更傷害了市場信心。
有些企業本有著廣闊的轉型余地,地方監管部門卻為圖省事,將其關停了事,既會讓很多人失去飯碗,也堵死了地方產業升級空間;還有些企業跟污染不沾邊,純粹是“以產業劃線、以區域設界”簡易化操作模式的誤傷對象。
對此,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進駐期間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集中停工停業停產行為,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部專門研究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由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協調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抓好落實。
《意見》指出,督察進駐期間,被督察地方應按要求建立機制,立行立改,邊督邊改,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態環境信訪問題,切實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查處到位、整改到位、問責到位。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訂可行方案,堅持依法依規,加強政策配套,注重統籌推進,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集中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
《意見》明確,對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務業、養殖業、地方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及企業、采砂采石采礦、城市管理等易出現環保“一刀切”的行業或領域,在邊督邊改時要認真研究,統籌推進,分類施策。
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產停業的整治措施;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根據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整改措施;對于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依法嚴肅整治,特別是“散亂污”企業,需要停產整治的,堅決停產整治。
對于督察進駐期間群眾環境信訪問題,既要推進問題整改,也要注重政策引導,在整改工作中盡可能避免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意見》強調,中央環境保護督察邊督邊改既是加快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的有利時機,也是傳導環保壓力、壓實工作責任的有效舉措。被督察地方既要借勢借力,嚴格執法,加快整改;也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序推進。在具體解決群眾舉報生態環境問題時,要給直接負責查處整改工作的單位和人員留足時間,禁止層層加碼、避免級級提速。
《意見》要求,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應從加強政治和作風建設的高度,就禁止環保“一刀切”行為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并向社會公開;要依托一報(黨報)一臺(電視臺)一網(政府網站)加強對督察整改、邊督邊改情況的宣傳報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要加強對環保“一刀切”問題的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問責,絕不姑息。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也將把環保“一刀切”作為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問題納入督察范疇,對問題嚴重且造成惡劣影響的,嚴格實施督察問責。
環境治理著眼的是“治污”,而不是僵化地把企業“治死”;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更大的問題。而今,在生態環境部制定《意見》過后,各地也需要依規行事,加強對環保“一刀切”亂象的整治,也跳出以“×天關停了×家企業”為治污政績的數字迷信,更多地回到精準治理的軌道上來。
來源:天下石
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污染防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關乎民眾獲得感。為了跟污染宣戰,不惜祭出鐵腕治污的高壓推進手段,無可厚非。
但有些地方的治污打開方式卻有些不對勁:平時疏于監管,對污染睜只眼閉只眼,甚至養癰成患;到了督察入駐時,立馬變了面孔,奉行起“嚴”字訣……政策口徑寬緊的驟然切換,基層治理在“不作為”和“亂作為”兩個極端的游移,讓很多企業叫苦不迭,更傷害了市場信心。
有些企業本有著廣闊的轉型余地,地方監管部門卻為圖省事,將其關停了事,既會讓很多人失去飯碗,也堵死了地方產業升級空間;還有些企業跟污染不沾邊,純粹是“以產業劃線、以區域設界”簡易化操作模式的誤傷對象。
對此,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進駐期間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集中停工停業停產行為,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部專門研究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由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協調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抓好落實。
《意見》指出,督察進駐期間,被督察地方應按要求建立機制,立行立改,邊督邊改,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態環境信訪問題,切實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查處到位、整改到位、問責到位。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訂可行方案,堅持依法依規,加強政策配套,注重統籌推進,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集中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
《意見》明確,對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務業、養殖業、地方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及企業、采砂采石采礦、城市管理等易出現環保“一刀切”的行業或領域,在邊督邊改時要認真研究,統籌推進,分類施策。
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產停業的整治措施;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根據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整改措施;對于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依法嚴肅整治,特別是“散亂污”企業,需要停產整治的,堅決停產整治。
對于督察進駐期間群眾環境信訪問題,既要推進問題整改,也要注重政策引導,在整改工作中盡可能避免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意見》強調,中央環境保護督察邊督邊改既是加快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的有利時機,也是傳導環保壓力、壓實工作責任的有效舉措。被督察地方既要借勢借力,嚴格執法,加快整改;也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序推進。在具體解決群眾舉報生態環境問題時,要給直接負責查處整改工作的單位和人員留足時間,禁止層層加碼、避免級級提速。
《意見》要求,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應從加強政治和作風建設的高度,就禁止環保“一刀切”行為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并向社會公開;要依托一報(黨報)一臺(電視臺)一網(政府網站)加強對督察整改、邊督邊改情況的宣傳報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要加強對環保“一刀切”問題的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問責,絕不姑息。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也將把環保“一刀切”作為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問題納入督察范疇,對問題嚴重且造成惡劣影響的,嚴格實施督察問責。
環境治理著眼的是“治污”,而不是僵化地把企業“治死”;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更大的問題。而今,在生態環境部制定《意見》過后,各地也需要依規行事,加強對環保“一刀切”亂象的整治,也跳出以“×天關停了×家企業”為治污政績的數字迷信,更多地回到精準治理的軌道上來。
來源:天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