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企業關停殃及上下游穩定
人民日報:先停再說將被嚴禁
6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 環保執法要“嚴”也要“準” 》的文章。文中指出, 石材企業突關停,殃及上下游之穩定。“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對付中央環保督察的做法將被嚴禁!文中除舉例說明石材關停之影響外,還談了“一律關停”做法的其他危害,并提出了一些有益見解。
“一刀切”關停之危害
企業損失無人管,經營缺乏安全感
中央環保督察開展以來,動真碰硬,成效顯著。但是,個別地方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一到督察時就簡單粗暴地對相關企業停工停業停產。筆者曾不止一次聽到企業吐槽,能上的環保設備企業都上了,可是只要環保督察一來,就會遭遇突然停電停產,對于停產的經濟損失和信譽損失卻沒人過問,這種做法讓企業缺乏生產經營的安全感。
石材企業突關停,殃及上下游之穩定
簡單粗暴“一刀切”的做法,不僅會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會影響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比如在建材業,如果中游的石材企業突然被關停,就可能殃及上游的刀具企業穩定接單,下游的建筑業采購也會遭遇價格異動。
“一刀切”不公平,影響企業積極性
“一刀切”看似一視同仁,實則有礙市場公平競爭。對無證無照的污染企業應該堅決整改,確需關停的要依法關停。但在個別地方,一些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轉型升級、環保達標的企業也被一并限電停產,無疑會影響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
“一刀切”不安全,埋下事故之隱患
“一刀切”還可能埋下一定的事故隱患。突擊停產后,企業為了搶回時間滿足訂單生產,往往會匆忙復工,這一停一開可能“危機四伏”。比如化工企業設備設施未做好清理處置,里面的物質易產生化學反應、泄漏,短期停產再啟動設備也易出現故障,人員對操作流程還可能存在惰性、生疏,這些都可能引發事故。
“一刀切”不治本,缺乏合法合理性
抓環保不能靠應急,靠的是厚積薄發。一些地方平時對“散亂污”等企業睜只眼閉只眼,環保欠賬多。等到環保督察來了,只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來臨時抱佛腳。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運動式執法,缺乏合法性、合理性,最終也會傷及產業“筋骨”。
環保監管如何抓?
要增強統籌協調能力。
“一刀切”簡單,“彈鋼琴”難。“散亂污”企業處置后,新稅源如何開辟?新崗位哪里去找?找到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最佳平衡點,這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
要精準執法。
比如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就不應該納入停工停產的范圍;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保要求的,可根據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整改措施;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環保要求的,應當依法嚴肅整治。如此精準執法,才能增強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與安全感。
要多些服務意識。
一些產業集群內企業單體規模不大,但整體競爭力較強,有關部門不妨以產業園區為單位引導企業進行清潔化改造。如此既能降低企業的環保成本,也不影響產業正常發展,還能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需要走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莫讓環保“一刀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
來源:石材之聲
人民日報:先停再說將被嚴禁
6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 環保執法要“嚴”也要“準” 》的文章。文中指出, 石材企業突關停,殃及上下游之穩定。“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對付中央環保督察的做法將被嚴禁!文中除舉例說明石材關停之影響外,還談了“一律關停”做法的其他危害,并提出了一些有益見解。
“一刀切”關停之危害
企業損失無人管,經營缺乏安全感
中央環保督察開展以來,動真碰硬,成效顯著。但是,個別地方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一到督察時就簡單粗暴地對相關企業停工停業停產。筆者曾不止一次聽到企業吐槽,能上的環保設備企業都上了,可是只要環保督察一來,就會遭遇突然停電停產,對于停產的經濟損失和信譽損失卻沒人過問,這種做法讓企業缺乏生產經營的安全感。
石材企業突關停,殃及上下游之穩定
簡單粗暴“一刀切”的做法,不僅會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會影響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比如在建材業,如果中游的石材企業突然被關停,就可能殃及上游的刀具企業穩定接單,下游的建筑業采購也會遭遇價格異動。
“一刀切”不公平,影響企業積極性
“一刀切”看似一視同仁,實則有礙市場公平競爭。對無證無照的污染企業應該堅決整改,確需關停的要依法關停。但在個別地方,一些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轉型升級、環保達標的企業也被一并限電停產,無疑會影響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
“一刀切”不安全,埋下事故之隱患
“一刀切”還可能埋下一定的事故隱患。突擊停產后,企業為了搶回時間滿足訂單生產,往往會匆忙復工,這一停一開可能“危機四伏”。比如化工企業設備設施未做好清理處置,里面的物質易產生化學反應、泄漏,短期停產再啟動設備也易出現故障,人員對操作流程還可能存在惰性、生疏,這些都可能引發事故。
“一刀切”不治本,缺乏合法合理性
抓環保不能靠應急,靠的是厚積薄發。一些地方平時對“散亂污”等企業睜只眼閉只眼,環保欠賬多。等到環保督察來了,只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來臨時抱佛腳。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運動式執法,缺乏合法性、合理性,最終也會傷及產業“筋骨”。
環保監管如何抓?
要增強統籌協調能力。
“一刀切”簡單,“彈鋼琴”難。“散亂污”企業處置后,新稅源如何開辟?新崗位哪里去找?找到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最佳平衡點,這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治理智慧。
要精準執法。
比如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就不應該納入停工停產的范圍;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保要求的,可根據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整改措施;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環保要求的,應當依法嚴肅整治。如此精準執法,才能增強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與安全感。
要多些服務意識。
一些產業集群內企業單體規模不大,但整體競爭力較強,有關部門不妨以產業園區為單位引導企業進行清潔化改造。如此既能降低企業的環保成本,也不影響產業正常發展,還能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需要走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莫讓環保“一刀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
來源:石材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