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德,拋棄服裝從頭越,一個溫州人抱團創業的故事
一天,我們走進奇臺縣石材工業園區的博鑫石材公司,在幾個月前還是一片荒涼的雜草從中,已經聳立起了紅磚院墻,綜合辦公樓正在進行裝修,兩棟白墻藍頂的大切車間和磨光車間已經投入使用,傳來機器的轟鳴。在石料場地上,從礦山運進的荒料堆積如山,工人們正在向大切車間吊運荒料。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到處是一片勃勃生機的繁忙景象。
這里,正是四個溫州人合伙投資的企業。雖然,過去他們誰也不懂礦山開采,也不懂什么石材加工,但抱團創業卻讓他們在這個數千公里外的異鄉,演繹著商海中的新的神話。就是這樣幾個似乎是誤打誤撞走進石材圈里的溫州人,在他們與卡拉麥里的緣份中,讓我們從中得到了不少啟示。
鄭良德,41歲,看到他在廠里的忙碌,把生產指揮得井井有條,誰也想象不到在一年多前他還完全是一個石材加工的門外漢。他高挑的個頭,體格健壯,走起路似乎帶著一陣風。和他交談,讓人明顯感覺到的是他的語速快、思維速度快,沒那么多彎彎繞繞,喜歡單刀直入直奔主題,有時還讓人有一種跳躍感。或許,這正是溫州人的特征。他現在是企業的常駐總經理。他說:“投入石材行業,在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現在進到這里面來,似乎完全就是一種想創業的本能。”
鄭良德曾經搞了10多年的服裝經營,開始經營服裝還可以,但是后來經營的人越來越多,加之經營成本的大幅提高、外面欠賬多和整個市場的動蕩不穩不景氣,使服裝經營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以至最后舉步維艱。“永遠都不安于現狀,永遠都不會坐以待斃”,這是鄭良德作為一個地道的溫州人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他在尋找一個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的商機。
施良國也是溫州人,是鄭良德的朋友。施良國在商場上可以說是一個游刃有余的高手,他投資于多個行業,其中,幕墻公司是他投資的對象之一。2010年的一天,在上海的一個工地上,他第一次認識了奇臺石材卡拉麥里金。它掛在墻上金光燦爛,富麗典雅,十分少見,這不禁讓他眼前一亮。憑著他多年從商的直覺和他對幕墻材料的了解,認為奇臺石材決非一般,其中一定蘊藏有巨大商機。于是,很快他滿懷著希望來到了奇臺進行實地考察。當時,奇臺已經落戶了50多家石材企業,并且還有不少企業在辦理落戶手續。園區里到處機器轟鳴,車來人往,礦山也是一片繁忙,那金黃色的荒料源源不斷地運下來,來自全國各地要貨的客商絡繹不絕,產品供不應求。目睹著眼前的這一切,投資卡拉麥里的決定在施良國的腦子里已經形成。
溫州人不僅腦子靈活,在商海中高人一籌,而且善于抱團,互相借力,共同發展。2011年,施良國找到鄭良德,說明自己想投資奇臺石材后,與正在尋找創業商機的鄭良德不謀而合。2011年上半年,施良國帶著鄭良德再次到了奇臺,對石材業進一步進行考察。之后,他們回到溫州又聯系了其他兩位商界朋友,四人決定共同入股,投資開發奇臺石材。隨后,他們很快申請注冊了博鑫石材公司。
“博鑫”,取博采眾長,合作發展之意。代表著溫州人的一種團隊精神,靠著它溫州人走向了成功,并成為商界的驕驕者,這在奇臺博鑫石材公司也不例外。現在,該公司占地面積50畝,已經投資3000萬元建立了自己的花崗巖礦山和花崗巖加工廠。現在,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建成了38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和150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安裝有12臺大型荒料切割機和一臺自動磨光機,以及切邊機和手動磨等。預計今年可生產板材8萬平方米。而這一切,從今年4月底動工到8月底建成投產,僅僅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在今年新建的石材企業中建設速度是比較快的。有人說這是溫州人的速度,而鄭良德卻說:“這是抱團創業的結果。”
從做其它生意到石材生產經營,無論是對鄭良德還是對他的伙伴們來說,面臨的都是新行業的新挑戰,如何才能經營好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對他們來說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點并沒有難倒他們,在礦山和石材加工車間,他們專門請來了技術和管理都是一流的專業人員,使企業得到了健康快速發展。同時,他們自己也在加緊學習,逐漸由外行轉變為內行。總經理鄭良德告訴我們,明年將投資約800萬元,再建一個異形車間,增加10臺大型荒料切割機,使企業的年產能達到60萬平方米板材。在銷售方面,他們利用自己的企業和已經建立的網絡,把產品主要銷售到了長三角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