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的整體退出,始終牽扯太多,看似平靜的背后卻是波濤洶涌。晉江石材行業自從去年退出后,一些企業轉型了,一些關停了,一些以“工藝石”類型繼續生存,還有一些不符合要求卻又不愿意退出的舞臺的石材廠,該何去何從。
晉江建筑飾面石材企業整體退出轉型,近期再起波瀾。當地66家石材企業因為不服晉江市環保局作出的“停產、罰款6萬元”的行政處罰,自去年年底以來分兩批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上述行政處罰決定書。盡管近期晉江市法院相繼判決兩批企業敗訴,但他們仍再次向泉州市中級法院申請上訴。明知打贏官司的幾率很低,然而這些企業表示,將把官司打到底,爭取最后的生存機會。
為何狀告
一家石材企業的關停之路
最近四年,每年年產值上千萬元,納稅都超過100萬元,還作為納稅大戶獲得鎮政府表彰授牌。這樣規模的石材企業,在晉江市永和鎮數百家石材企業中也是位居行業前列的。然而,晉江藍翔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文藝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企業會因為缺了一張土地證,在今年2月5日被晉江市環保局責令停產直至驗收合格,以及罰款6萬元。“按照晉江市政府對于石材行業的整治手法,驗收大門已被關閉,藍翔石業實際上已被判死刑:也就是永久關停。”
數十畝的廠區,堆滿了各種荒料和加工好的各種石材產品,6月22日,記者走訪了藍翔公司,廠區里切割機轟鳴的作業聲,呈現出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現場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主要遠銷歐美、中東等海外市場。然而,石頭搭蓋的老舊廠房與現代廠房夾雜,也是這家公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這些廠房都是過去10多年的不同時間點,因為擴產需要分別建設起來的。在泉州,很多民營企業不都是這么發展起來的嗎?”蔡文藝說。
“藍翔石業創辦于1998年,2003年我也曾補辦過土地證,但好像因為不符合城鄉規劃,沒有下文,后來這事我也沒太用心,就這么耽擱了。”說起被關停一事,蔡文藝滿腹委屈,他說國內哪家民營企業不是從小作坊成長起來的,各方面條件和手續自然不規范。據悉,晉江只有數十家石材企業擁有臨時排污證。
66家企業發起維權戰
由于建筑飾面石材加工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2009年晉江市政府決定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推動石材業整體退出或轉型的整合,并明確規定2012年7月31日全面退出轉型。不過,也有59家企業在同時符合納稅額度、環保記錄、用地手續、經營范圍等11個晉江市政府制定的嚴厲的認定條件后,被允許以“工藝石”企業繼續生存。而藍翔石業等31家企業因為缺乏土地證,以1個條件之差,最終被納入關停對象。據悉,晉江共有100多家有證的石材企業,因為只差一項或幾項條件,它們全都被以違反“三同時”制度,被晉江市環保局責令關停。
據了解,所謂的“三同時”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條第三款關于“建設項目的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經過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驗收,驗收不合格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規定(簡稱“三同時”制度)。
不過,記者近日在永和采訪期間,發現不少本應關停的石材企業,至今仍在正常生產,只是在相關部門巡查時,避避風頭。“沒辦法,這么大一家企業,幾十號員工連家屬算則有幾百人要養,不可能說關就關。”另一家停產的石材企業老板許總對記者說。
除了私自繼續生產外,這些企業還是希望通過司法途徑尋求合法的生存之道,于是便有了這次集體狀告晉江市環保局的行動。按照法律規定,企業對行政處罰不服,可以依法向環保部門提出行政復議,向法院起訴。在打官司之前,這些企業已依法向晉江市環保局、泉州市環保局要求舉行行政復議聽證,結果是維持原處罰。
于是其中的66家企業(其余企業主動放棄)分兩批(第一批30家、第二批36家)分別于2012年11月26日、2013年2月20日先后向晉江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判決撤銷環保局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
據悉,這次打官司的66家石材企業均有一定的規模,年產值大多有幾百萬元。
晉江建筑飾面石材企業整體退出轉型,近期再起波瀾。當地66家石材企業因為不服晉江市環保局作出的“停產、罰款6萬元”的行政處罰,自去年年底以來分兩批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上述行政處罰決定書。盡管近期晉江市法院相繼判決兩批企業敗訴,但他們仍再次向泉州市中級法院申請上訴。明知打贏官司的幾率很低,然而這些企業表示,將把官司打到底,爭取最后的生存機會。
為何狀告
一家石材企業的關停之路
最近四年,每年年產值上千萬元,納稅都超過100萬元,還作為納稅大戶獲得鎮政府表彰授牌。這樣規模的石材企業,在晉江市永和鎮數百家石材企業中也是位居行業前列的。然而,晉江藍翔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文藝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企業會因為缺了一張土地證,在今年2月5日被晉江市環保局責令停產直至驗收合格,以及罰款6萬元。“按照晉江市政府對于石材行業的整治手法,驗收大門已被關閉,藍翔石業實際上已被判死刑:也就是永久關停。”
數十畝的廠區,堆滿了各種荒料和加工好的各種石材產品,6月22日,記者走訪了藍翔公司,廠區里切割機轟鳴的作業聲,呈現出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現場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主要遠銷歐美、中東等海外市場。然而,石頭搭蓋的老舊廠房與現代廠房夾雜,也是這家公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這些廠房都是過去10多年的不同時間點,因為擴產需要分別建設起來的。在泉州,很多民營企業不都是這么發展起來的嗎?”蔡文藝說。
“藍翔石業創辦于1998年,2003年我也曾補辦過土地證,但好像因為不符合城鄉規劃,沒有下文,后來這事我也沒太用心,就這么耽擱了。”說起被關停一事,蔡文藝滿腹委屈,他說國內哪家民營企業不是從小作坊成長起來的,各方面條件和手續自然不規范。據悉,晉江只有數十家石材企業擁有臨時排污證。
66家企業發起維權戰
由于建筑飾面石材加工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2009年晉江市政府決定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推動石材業整體退出或轉型的整合,并明確規定2012年7月31日全面退出轉型。不過,也有59家企業在同時符合納稅額度、環保記錄、用地手續、經營范圍等11個晉江市政府制定的嚴厲的認定條件后,被允許以“工藝石”企業繼續生存。而藍翔石業等31家企業因為缺乏土地證,以1個條件之差,最終被納入關停對象。據悉,晉江共有100多家有證的石材企業,因為只差一項或幾項條件,它們全都被以違反“三同時”制度,被晉江市環保局責令關停。
據了解,所謂的“三同時”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條第三款關于“建設項目的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經過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驗收,驗收不合格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規定(簡稱“三同時”制度)。
不過,記者近日在永和采訪期間,發現不少本應關停的石材企業,至今仍在正常生產,只是在相關部門巡查時,避避風頭。“沒辦法,這么大一家企業,幾十號員工連家屬算則有幾百人要養,不可能說關就關。”另一家停產的石材企業老板許總對記者說。
除了私自繼續生產外,這些企業還是希望通過司法途徑尋求合法的生存之道,于是便有了這次集體狀告晉江市環保局的行動。按照法律規定,企業對行政處罰不服,可以依法向環保部門提出行政復議,向法院起訴。在打官司之前,這些企業已依法向晉江市環保局、泉州市環保局要求舉行行政復議聽證,結果是維持原處罰。
于是其中的66家企業(其余企業主動放棄)分兩批(第一批30家、第二批36家)分別于2012年11月26日、2013年2月20日先后向晉江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判決撤銷環保局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
據悉,這次打官司的66家石材企業均有一定的規模,年產值大多有幾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