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新一輪發展話語權
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千百年來,閩商從不局限于三面環山的閩地,而以靈敏的觸角、獨到的眼光、愛拼的底氣、精明的商業運作能力,角逐于全球,形成一支享譽國內外的閩商軍團。泉商,正是他們當中的優秀代表。
和莆田人善于經營木材、醫療行業,寧德人縱橫全國鋼材貿易行業一樣,泉州人不僅在本地構建了強大的鞋服、石雕、陶瓷、水暖等產業集群,更以控制中國石材產業鏈著稱。南安水頭依靠石材資源引進、加工,銷售全國、全球市場,發展成全國最大的石材集散地,書寫了石材業“無中生有”的崛起傳奇。
以“復制水頭模式、打造北方水頭”為目標的黃驊港萬國石材商貿城,雖是目前國內幾大石材城中起步最晚的一個,但可能也是最有競爭力的一個。黃驊港萬國石材城也不是簡單地復制水頭模式,而是高起點規劃,避開石材業過去30多年發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完善。
“在第一個30年,泉商在水頭石材基地已發展到極致;下一個30年,我們將集結泉商的智慧和力量,借鑒過去的經驗,在黃驊港萬國石材城這個大平臺上,打造出產業鏈最全、輻射面最廣、加工技術最先進的、管理最完善、發展最環保的石材王國,成為石材泉商二次創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基地。”吳國良信心滿滿,萬國石材城的藍圖十分明晰。
當前,中國建材行業正處在產業轉移、轉型和升級的關鍵節點。石材業的目標市場正在從以工裝市場為主轉向工裝市場與家裝市場并重的格局。據估計,國內瓷磚每年的銷量是100億平方米,而石材只有6億平方米,可見瓷磚的最大目標市場是家裝市場。為此,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鄒傳勝認為,石材企業應把握城鎮化的機遇,更貼近消費市場,只有讓消費起基礎性作用,石材行業才能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過去,愛拼敢贏的泉商,通過精明的運作,以一個沒有石材資源的水頭為支點,撬動全球的石材資源和消費市場。但在新一輪發展中,石材泉商已遇到土地、市場半徑、環保等瓶頸限制,發展似乎到了一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爬坡階段,產業轉移并在轉移中順勢轉型升級,當為最明智的戰略選擇。
這波“北伐”“西征”,搶占市場高地,謀劃全國石材發展新格局,正是泉商未雨綢繆,掌控全國石材業新一輪發展話語權的戰略性舉措。這些舉措能否產生預期的經濟和社會效應?我們在拭目以待的同時,更應給予熱情的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