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在現代職場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進入職場,學習就變得尤為重要。有這樣一群將學習和公益結合的年輕石材學者——“石善班”,風靡石材界。但這對要塑造學習型產業的石材行業而言,遠遠不夠。石善班這些有識之士在繁忙工作之余,尚且為自己“充電”,彷徨迷茫的你,還能為自己的不學習尋找理由嗎?
學習讓石材行業換發新活力
只有學習創新,不斷向高附加值、多元化產品要利潤,才是企業的出路,行業才得以良性發展。如何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思路,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一張考卷。
對于石材行業來說,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行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然而轉型升級并不簡單,它可能需要比較大的金融支撐,可能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改造,可能會帶來新的生產方式變革等等。行業競爭加劇,需求萎縮,改變已經迫在眉睫。只有學習創新,不斷向高附加值、多元化產品要利潤,才是企業的出路,行業才得以良性發展。如何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思路,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一張考卷。
人才促行業升級
南安素有“中國建材之鄉”的美譽,石材業更是其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據統計,南安現有石材企業一千多家,石材產量占全國的50%,石材產品占全國70%的市場份額。近年來,隨著石材產業的發展,南安市石材界人士越來越意識到,只有在把握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企業自身發展與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才能使石材業得到長遠的發展。而其中,石材行業人才培養就成了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關鍵環節。
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常務副會長李山麗指出,在我國石材行業作為一個勞動型密集的行業,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且大多數的石材從業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的專業訓練,沒有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甚至于連圖紙都看不懂,那么根本談不上設計和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國內石材行業的發展。人才為重,只有擁有了更多的人才,石材行業才能壯大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無獨有偶,福建省石材協會常務副會長、廈門石材商會會長許榮旗也曾一再強調人才資源的難能可貴。他表示石材從業者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知識儲備不夠是石材行業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石材行業從來不缺同業競爭,而利潤空間、發展空間的縮小,絕不能“歸罪”于競爭,企業陷入“同”的困境是因為缺乏“異”,缺乏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企業進步的靈魂,“創新”意味著對各種桎梏和阻力因素的“革命”。只有敢于創新,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爭得主動。如今,我國石材企業間同質化競爭趨于白熱化,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不是求新求變求發展,而是一味以低廉的價格取悅于客戶。如此一來,這種“小富即安”的做法,不僅嚴重阻礙了石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到頭來也害了自己。
“與意大利、日本、韓國相比,我們的創意設計人才明顯不足,國內設計師對創意的挖掘遠不及國外設計師。”作為當前南安石材行業的領頭羊,英良石材集團董事長劉良對于人才匱乏問題非常頭疼。他表示,公司一些重要的設計項目,都交由意大利和韓國的設計師完成。
類似于英良石材這樣的現象在行業內非常普遍。記者了解到,每年廈門國際石材展上,一些大型石材企業的展館設計都交由國外設計師“操刀”。在國內,除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聚集著水平較高的設計師群體外,其他地方的設計師,都很難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
“建筑裝飾的人才也很缺乏。”溪石股份人力資源部經理胡國城也說,隨著公司在國內建筑裝飾領域的擴張,建筑裝飾人才出現了較大缺口。這幾年,像溪石一樣走石材與裝飾一體化路線,并主動申請建筑裝飾資質的企業猛增,更使得建筑裝飾人才炙手可熱。
此外,在人造石市場上,缺少研發人才同樣是行業發展的軟肋。南港崗石總經理張偉杰表示,目前最先進的人造石生產技術都由外國人掌握,國內的人造石技術人才更多集中在產品配方調整和產品花色的翻新上,研發人才非常緊缺。
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石材產業結構的升級,高端人才培養模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傳統向現代的嬗變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究人才培養的規律,對于石材產業在新形勢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變革傳統粗放型人才培養模式,著眼國際接軌,探尋培養模式的體制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同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與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