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講政策導向。政府鼓勵民間企業投融創業。為了對經濟建設提供更多的礦產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制訂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這個綱要是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公信部、國土資源部四個部委在溫總理的關懷下聯合制定,上報并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下達實施的,綱要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礦產勘察工作的目標任務,通過實施找礦戰略,實現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的礦產資源戰略集聚區,為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利的資源保證和產業支撐。
國土資源部研究方案,這個方案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搭建制度平臺,吸引民間資本在內的各種社會資金投資礦業,實現礦業投資的多元化,以提高資源保障程度和供應能力,計劃用三年實現找礦重大進展,五年實現找礦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組礦產勘察開發新局面,推進資源產業向海內進軍和境外拓展,并建立重要的資源儲備基地。
上面我提到的是供需缺口,比如鐵礦、銅礦、鉛鋅礦、鎢礦、銻礦、錫礦,這都是計劃的重要礦產,國家通過整裝勘察,形成大型基地,因此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實現了首批47天找礦突破戰略,其中大部分可成為資源的基地,國家規劃在“十二五”期間通過礦產勘察,要形成重要礦產資源儲量,鐵礦要形成100億噸,錳礦要形成7.5億噸,銅礦要形成1500萬噸,鉛鋅礦形成4000萬噸,金礦形成1600噸,鎢礦要形成200萬噸,鉬礦形成200萬噸,為將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經濟優勢,國家鼓勵各種社會資金投資礦產資源,并優先取得采礦權。
地質勘察工作有兩個步驟,第一步驟,前期的風險性勘察,這是國家投資的,第二個步驟是商業勘探,要吸收社會資金,特別是民企的資金跟進勘探。國土部在2011年55號文明確指出,實施整裝勘察能力不足的可以引入社會資金,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地質工作,要向社會公開出讓,這實際上指出了財政資金只能對地質勘探起拉動作用,而不允許與爭利,而有些地方上的做法是錯誤的,政府資金不允許搞勘探的。文件還規定對大型礦產地要引進大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進行開采,鼓勵大企業和各種社會資金給予跟進工作,這位大企業和社會資金取得礦權提供了機遇。
今后的資源配置必須要向有實力的大企業傾向,不存在所謂的國進民退的現象。2011年投資的小煤礦被整合掉了,虧了不少,這是政策方面的變化。二是礦權問題,以后我們有機會再講這個問題。但是現在中央的政策很明確,鼓勵各種社會資金在勘察階段予以跟進,國土資源部在整裝試點的過程中探索吸收各種社會資金,跟進勘察的進度,比如安徽,由安徽地方局與武鋼集團一起負責,公益性的地質找礦工作和商業性勘察工作緊密結合,商業性的勘察和采礦計劃緊密銜接,實現了找礦的大力突破。
組織項目管理中心,首先選擇和確定有實力的兩大企業作為主體,分別對金礦和鉛鋅礦的礦權進行整合,然后由項目管理中心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但是技術方案由省國土資源部研究院制定的,信息共享,統一綜合研究,勘察工作分別有兩個主體進行,空白區只有兩個主體按照存礦條件進行配置,對于有勘測性質的礦產,地勘單位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勘察形成的成果依法歸企業和出資人所有。第三個是云南的馬尼坡模式,這是鉬礦,原來亂采亂挖,后來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武鋼集團出資進行15億進行鉬礦整合,勘察結果表明鉬礦由原來的6萬噸提高到30萬噸,鉬礦資源儲量可能達到70萬噸。
第三個模式,我們中國礦業聯合會將綜合以上模式的特點,吸收社會資金,通過圓桌會議式的談談與簽約合同的形式明確各方利益,成立股東制企業,在政府指導下實施整裝開發,目前這個方案已經報國土資源部批準。中國礦聯已經成立了民企峰會,歡迎浙江的民企參加。
浙商掌握巨大資本,完全可以放心大膽通過資源整裝勘探工作,資金跟進工作,通過商業性的勘探取得采礦權,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是成本比較小。鐵礦、錳礦、鉛鋅礦、金礦以及銀石礦都是浙商投資的優選。
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肅、黑龍江、廣西、湖南這是我國幾大熱點地區,但是要準備做實做大,國家現行政策是資源配置要向有實力的企業傾斜,做大做強我國的礦產企業,提高集中度,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賺了錢就走,這樣的是成不了大事,最終會被歷史淘汰的,這是有血的教訓。
這方面廣西的民企走在前面,目前廣西參與礦產勘察的民企大約有1000家,占勘察企業的90%,勘察面積達到三萬平方公里,占全部勘察面積的60%以上,投入資金200億,占所有投入資金的80%,地方政府地質勘察主管部門主要是在勘察前的審批、調控、監管方面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準入規定進行審查,確保準入進入勘察的勘察權人的基本條件,如果不具備條件就不能進。通過實施方案開展工作,完成最低勘察投入,通過一年一度的年檢,不符合要求的營造良好環境和空間,在此我希望浙商聯合起來以浙江的雄姿出現在舞臺上。